螺丝等非标紧固件生产ERP实施感想
非标紧固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产品小,第二个是产品多。紧固件通常体积比较小的,这样才能广泛运用到紧固连接和铆接的作用。对于这么小的东西,其生产必须是批量生产,因此产品批量比较大。
当非标紧固件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最初的粗放管理会造成资源利用瓶颈,这时候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需要把ERP做起来。
今天早上在想,ERP到底其了什么作用,厂内的生产排程总是非常的紧凑,因此把ERP走好看起来并不直接提高产能,因为并没有提高生产的效率,也并不能在如此紧凑的排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窗口来提高产量。
那么ERP到底有了什么用,为什么要信息化管理。非标紧固件生产采用粗放管理到底有没有问题,精细化除了增加成本真的没有好处。
最直接的,ERP可以提供生产信息。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准确的生产信息。
没有准确的信息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信息化的好处就是决策的科学化,而厂内当前看起来是否生产很紧凑,但是决策绝对是不够科学的,所以调机改机的次数非常多,这带来的损耗是非常多的,换言之,紧凑的拍成下进行了没有意义的生产,比如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客户不需要的,是不良的,是与上批次差异大的,反复改机造成有效生产时间降低的,这些,都是损耗。表面看起来排程紧凑,实际有效的生产非常的少。因此粗放管理缺乏有效数据支撑,基于局部数据的特点随便做出调机与改机的变化,这些影响了有效生产。
以上是我在推行公司内部ERP工作正规化与有效化过程中的一些疑惑与自我解释。
分享一点小心得。改变是非常的困难的,因为过去的积累有积重难返效应,这时候我们要心态开放一点,要做到既往不咎。然后找一个时间点,要求时间点以后可以做到新的改善要求,这时候时间点的控制非常的重要,要有办法有效的区分出时间点之前和时间点之后的事情并分别做出评价。非标紧固件的生产本来就是连续的,长期的,灵活的,非结构的,我在之前追求前后一致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是收效甚微,因为要去追溯之前的事情是非常的困难的,而且如果能区分出时间点,那么追溯之前的事情也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因此在我找到可以用工单号的规则来区分出时间点之后,我的工作可能会变的容易一些了。
世事似棋局局新,每件事情都是要在实际实践中去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变化才能改善,这些是没有定论的。非常的感谢产线上的师傅们,他们对于记录数据的严谨性都是很认真的,我非常的被他们这种态度感动,感谢他们。ERP技术员不可能把ERP做好,ERP的参与者,数据的提供者,才是ERP做好的基石。
生管(生产管理)不能保证ERP工单与现场填写的工单一致,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我设计了新的工单形式,但是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这些单据形势知识在跟踪和暴露问题,不然我永远不知道ERP的工单与排程的工单有多大的差别。
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